制造业升级是指将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、高附加值、高品质方向发展的过程。传统制造业主要依赖劳动力作业和简单的机器设备实现生产。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智能制造、信息化生产、精密制造、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逐渐发展,其生产模式、技术水平、研发能力等方面与传统制造有了较大的发展差异,这就需要通过制造业升级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。
制造业升级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,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,促进生产技术革新和创新。同时,制造业升级还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、降低生产成本、改善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制造业升级的实现需要政策、科技和市场三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。政策层面应制定有利于制造业升级的支持政策,促进技术转移和转化,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;科技层面需要加大研发投入,提高基础研究水平,研发新型材料、新工艺、新设备等,开发新产品和服务;市场层面则需要加强市场调研、定位和营销,提高品牌价值和市场意识,逐步实现产品向高端市场的转移。
1、要练好内功,提高自身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。
2、要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,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,重塑制造业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,使中国制造业从高消耗、低效益的粗放型、低水平扩张转向精益、清洁、高效的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,实现工业增长动力由简单劳动和物质要素总量投入驱动向知识、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转型。
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指制造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、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、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,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1、技术创新: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、自动化生产设备、智能制造系统等,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。
2、管理创新:实施精益生产、供应链管理、质量管理、绿色制造等管理模式,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。
3、产品创新:通过设计创新、材料创新、功能升级等手段,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。
4、服务创新:为客户提供个性化、差异化的服务,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。
5、品牌建设:通过品牌建设、营销推广等手段,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品牌价值。
针对当前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存在的困难和挑战,为了更好地推动其转型升级,有如下建议:
首先,增加研发投入力度。一方面,需要从国家整体层面上加大研发投入总量,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。另一方面,通过多元化方式为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供支持,鼓励企业提升创新能力,例如,对企业研发投入资金给予税收优惠,引进风险投资基金,通过改革创业板、完善科创板将社会资金有效转化为企业的研发投入。
其次,激发人才创新活力。 最后,政府应不断提高产品标准体系,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。一是强化环境保护管理,进一步提高治理标准,完善污染物排放监测,增强绿色发展推动力。二是强化质量标准体系建设,既着力于提高产品质量,更着力于优化产业链分工,提升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。
——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,梁泳梅
一、投入供给侧改革浪潮
脱离、落后于市场需求,是众多传统制造企业被淘汰的主要原因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。因此,国家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,引导传统制造企业从“制造流”转向“趋势流”,通过大数据应用和制造技术的改进,提升生产效率,快速响应市场需求,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的专属产品和服务。
二、与“互联网+”融合
传统制造企业一方面要学会做“减法”,在相对弱项上采用外包合作等方式为自己减负;一方面要学会做“加法”,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与能力,做专注型企业。
三、“制造”变“智造”
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时代背景下,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“智造”是必然趋势。
一呼百应创始人戴森在2018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中谈到,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石、中流砥柱,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,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,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,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,让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得到提质、转型、升级,即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的转移,推进制造业与“互联网+”深度融合,实现智能智慧制造升级。
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:
1.数字化和智能化:推广新技术和新工艺,开展数字化转型,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,提高工业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。
2.高端制造:把中国制造从低成本转向高品质、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,促进优势产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,提高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。
3.绿色发展:推进行业生态环保,加强环境保护意识,开发环保技术和绿色制造等。
4.人才培养:培养专业化、职业化、国际化的工人和技术人才,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、管理、服务水平。
5.国际化合作:开展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,融合国际先进技术与中国实际,实现制造业的本土化和国际化,推动中国制造的可持续发展。